“津”彩纷呈 | 2023CCHIO肿瘤标志专委会分会场圆满闭幕
2023年11月19日,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主办,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2023CCHIO肿瘤标志专委会分会场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圆满闭幕。本次会议深入讨论了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o HIM新模式,深入分析了标志物在 “分而析之到合而治之,从合而治之到合理治之〞 整合理念中的综合应用以及疑难病例讨论,启迪了肿瘤多学科诊断的新思维。
11月19日下午,在“合作之光——肿瘤标志物产品转化篇” 分论坛上,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郭玮教授为会议致开场辞。
在之后的主题报告环节中,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张春燕教授为大家带来了《血液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》的精彩报告。
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肝癌诊疗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——中国新发肝癌占全球42.5%,发病率居中国癌症第5位,死亡率第2位,总体五年生存率仅11.7%-14.1%,初诊时70-80%已是中晚期,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提升肝癌五年生存率的关键。
血浆微小RNA(miRNA)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,在外周血中可以稳定存在,并且已经被广泛研究和证明参与肝癌的疾病进程。从临床研究价值和应用角度,张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血浆7个miRNA标志物的肝癌诊断模型的建立,以及miRNA7?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应用。
早期诊断
miRNA7?在原发性肝癌不同临床分期中体现出稳定的诊断性能。在巴塞罗那0期的肝癌中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 86.1%和76.8%,显示出对极早期肝癌精准诊断的巨大潜能。在健康人群、慢乙肝人群和肝硬化人群中,miRNA7?能够有效区分肝癌患者和非肝癌患者,再次验证了miRNA7?扎实的检测性能。
复发监测
miRNA7?在复发监测方面也明显优于其他传统肝癌标志物。因其微创的特点,可以进行动态监测。
miRNA7?是首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批准的肝癌核酸检测产品,已被纳入《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(2022年版)》 等多个权威指南和共识,并荣膺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。miRNA7?作为经临床应用证实有效的肿瘤标志物组合,在临床实践中与AFP等其他指标的整合,必将有力推动肝癌的早期诊断步入新时代。
最后,张教授指出,miRNA7?能带来多方获益。对患者而言,该项目一方面可以早期发现肝癌,另一方面可以动态监测肝癌治疗效果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最终可以提高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,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。对医院而言,该项目技术处于国际前沿水平,并且效果优于传统检测手段,开展该项目可以辅助提高医院肝癌方面的诊疗水平。对社会而言,它有利于全国肝癌防治工作的推进,缓解目前国内肝癌高发病率,高死亡率的现状,推动落实并达成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中指出的到2030年,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%的目标。未来,期待这样的检测技术能在临床得到更广阔的开展与使用。